之五:遊行

之五:遊行

兩週前與君一起去參加了州學院 (State College) 當地舉辦的 Black Lives Matter 遊行,我們抵達時,校門口已經聚集了幾百人了。這一次的遊行除了響應了因為喬治·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之死而在美國遍地開花的反種族歧視社運,另一方面也重啟了從去年三月當地社運團體就一直在跟當局協商的訴求。

走向綺麗荒涼的生活:讀李維菁《人魚紀》

作者 張依婷

獨立評論@天下 6/6/2020 |原文點此

讀李維菁的散文與小說,不難發現在她的文學宇宙裡,創作與生活相互依傍,不講傳統文人推崇的超脫世俗,卻向生活的質地裡扎根,即使所謂生活即是在對事物有所鍾愛之時,又有無盡的自我厭惡;是遭受性騷擾與歧視的憤怒當下卻無能為力;或是超時工作活得不成人形時,卻繼續臣服於體制,成為那偽善的自己。

2019年出版的《人魚紀》裡,李維菁以國標舞為主軸探索都會的女性生活經驗,誠實面對藝術體驗與生活之間的緊張關聯。小說探討父權社會裡的兩人配對、異性邏輯,思索身體在各式權力網絡裡泅泳的同時,也捕捉個人對生活的熱情所製造出的繽紛浮光。

之四:近日

之四:近日

在賓州的防疫隔離將近三個月了,三月中時還在猜測這樣的光景會不會持續到夏天或是更久以後,現在想起,當時覺得稀奇非常之物事,現在也變得平凡日常了。

之三:連結

之三:連結

為期十五週的亞美文學課堂,在上週五全部結束了。第十三週,我們一起讀了馬紹爾詩人Kathy Jetñil-Kijiner的 Iep Jāltok,以反思帝國暴力、馬紹爾島民的文化再生、島嶼與海洋的連結為這門課的指定閱讀作結。第十四週,我請學生們一起讀一本能夠跟我們所處的非常時刻連結的線上刊物–Asian American Feminist Antibodies: care in the time of coronavirus

隔離記事(之二):共讀

隔離記事(之二):共讀

昨天與學生們結束了這學期最後一次的線上討論,也是我們最後一次見到彼此。雖然課程還沒有結束,我們接下來兩週也會繼續用課程網上的討論板進行寫作練習、分享與回饋,但準備把線上會議關掉的時候,我們說了很多次再見。明明春假前面對面相處才八週,卻已經覺得捨不得了。

「當女同不好嗎?為什麼要當異男啊」:作為一個跨性別者的兩難

文|張依婷

女人迷 Womany 2019/09/05

「跨性別」,無論是作為一個抽象概念、自我認同、生理特徵,都挑戰著我們對於性(sex)、性別(gender)與性向(sexuality)的認識。今年通過同婚法案的台灣,對於同志與同性戀等概念已不如以往陌生。但是,我們對於跨性別夠理解了嗎?

在美台灣老師:政治歸政治?無法與政治拆分的日常

文|張依婷

女人迷 Womany 2019/03/9

C 問我下課後能不能講中文,我說:「可以啊,只是我通常不喜歡跟學生講中文,因為怕被佔便宜,也擔心遇到對台灣身認分同反感的中國學生。」她說:「但其實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講到政治或國籍啊。」

並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講到政治,但政治卻緊密連結著我們日常生活。我無法說 C 說的是錯的,卻也無法完全認同。